本体论问题是事关哲学本性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是哲学的“理论硬核”,按黑格尔的说法是“问题中的问题的核心”。在这一意义上,一个哲学家是如何理解本体论的,也就是如何理解哲学本身的。高清海教授作为“我国最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深刻而有力地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与创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1]而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与创新的集中体现,就在于他对传统“本体思维方式”的破解和“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确立,也即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观”的根本变革。
一、“哲学形态”还是“思维方式”:高清海对“本体论”的定位
正是由于本体论问题事关哲学本性的根本理解,所以在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理解中,必然关涉到本体论问题。而事实上,高清海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理解,也是从这一问题入手的。但是,讨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无法回避的理论前提是对“本体论”本身的理解,即:对本体论作何种理解,我们才能够提出并讨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反过来说,对本体论作何种理解,我们又必须拒绝把本体论硬“塞给”马克思哲学?[2]因此,对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高清海教授也首先是从限定本体论的基本内涵开始的。高清海教授认为,本体论作为探究存在作为存在所具有的本性和规定的一种理论,经历了一个从形成、演变、发展到衰落的过程,它在历史上曾经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理论形式”。但本体论概念在演变中实际有着两种不同的涵义:它可以作为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概念去理解和应用;也可以看作对待事物和问题的一种特定的理解方式和认识方法。[3]也就是说,本体论在哲学史上既是一种特定的理论形态,即由柏拉图奠基而为黑格尔所完成的那种“万物归一”的理论形态(国内有不少学者也如此理解,但他们仅仅局限在“哲学形态”这一个方面,而没有上升到“思维方式”这一更本质的方面。[4]);也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即从初始本原、先定本质出发来解释世界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而且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比其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在哲学史上更具制约作用和影响力。所以自近代晚期以来,“本体论作为一种理论形式虽然走向衰落”,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却仍然支配着人们的哲学思考”。[5]应当说,从哲学形态来理解本体论,虽然能够把握“本体”在哲学史上的不同“形态”,区别出各种不同形态的本体论,但仍受制于“本体”本身,就本体来论本体,跳不出传统本体论形而上学的理论窠臼;而只有从思维方式的视角来把握本体论,才能跳出本体论,用不同于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来反观和透视本体论,抓住本体论作为思维方式的理论实质。在高清海教授这里,本体论既外在地表现为一种哲学理论形态,更内在地体现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他称之为“本体论思维方式”。可以说,高清海教授是国内最早将本体论划分为“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来区分所谓的不同“本体论”的,从而为我们透过哲学史上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迷雾来理解和透视“本体之谜”,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思维视角和理论维度。在高清海教授看来,“把存在的事实和存在的本体分离开来、对立起来,是本体论思维的基本前提”。[6]因而本体论这种“理论形态”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由预设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前定论、先验论的思维方式,从初始本原去说明后来一切的预成论、还原论思维方式,从两极对立去追求单一本性的终极论、绝对论思维方式”。[7]所以说西方传统哲学虽然是以“本体论”为核心的理论,但它的理论实质却不在于“本体形态”的历史转变,而在于“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也就是说,以“本体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哲学,在本质上是“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哲学。
正是如此,由于长期受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潜在影响,西方及国内一些学者往往难以突破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强制性和隐匿性的约束和影响,总是就本体而谈本体,很难跳出本体来反观本体,因此他们只是不断更换了对“本体”的不同“称谓”,而没有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本体之谜”的实质。从西方哲学史上看,对本体论就有“宇宙本体论”、“上帝本体论”、“精神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及“语言本体论”等不同观点。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则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关系本体论”及“生存论本体论”等不同理解。由此看来,仿佛“本体”本身是永恒不变的,而不断变化的只不过是本体的具体形态和演进方式。正是针对这一点,高清海教授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视角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主要是在于“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而不在于“本体形态”的转变,因此,用某种惟一的“××本体论”来标识哲学的理论特征,这对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有意义,但并不适合于马克思的哲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革命,其实质并不在于抛弃了本体论或转变了本体论的历史形态,而在于从根本上彻底转换了哲学的思维方式,即从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转向了现代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说到底是一场“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但不管是作为“哲学形态”还是“思维方式”,传统的“哲学本体论”表现的也是人从人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说明人,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只不过它“只能以非人的形式去表达人的关系”。[9]在这一意义上,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争论,并不在于本体自身不同形态之争,即就本体而论本体,而在于如何来理解人的本性之争,即通过人的本性来看本体。也就是说,我们应从人出发来理解本体,而不是从本体出发来理解人。正是在此意义上,国内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真正终结了以往历史上本体论的知识论向度,使它重新回到了人学视角”。[10]“本体之谜”就是“人之谜”,这应是我们在当代探讨本体论问题时最为根本的前提和出发点。高清海教授正是立足于这一根本前提和出发点,最终揭示出了“本体的奥秘在于人”,从而开辟了一条从人的自为本性解答“本体之谜”,进而理解“哲学之谜”的新道路。
二、本体的奥秘在于人:高清海对“本体之谜”的解答
高清海教授在当代中国哲学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之所以如此有建树,最主要的是他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对哲学的研究和思索,形成了自己理解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人是哲学的奥秘”。[11]高清海教授认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面对的虽是外部世界,表达的却是对人自己的观点。人是哲学的真正主题和核心内容,哲学的宗旨就是要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哲学本质上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的理论表现”。[12]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由于人在宇宙间的独特的生存本性所致。按照高清海教授的理解,在一切存在物中,人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存在”。人的特殊就“特”在:人来自于物,原本也就是物,却不能把人归结为物,人同时又具有超物性。也就是说,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动物只有一种本性,即它所属的物种的本性,而人却具有双重本性,既具有物种的本性,即“自在本性”,又具有超物种的本性,即人所独有的“自为本性”。而人之为人的“自为本性”并不是被给予的,它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物种的本性不同,人的本性既不是前定的、单一的,也不是固定的、永恒的。人从来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生活、既得的性质,总是在追求更新的生活、更高的本质。人的本性是历史的、发展的和不断超越的。这就是人不同于动物的自我创生、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自为本性”。[1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4]人的本性如此,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理论,当然也就只能以多样化的形式并在历史的变化中去把握并表达不断发展的人的本性。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哲学的历史就是人的自为本性的理论表征史,也是人的自为本性的理论自觉史。
但是,从哲学的发展史来看,西方哲学从早期到近代的发展历程中,人之为人的本性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而是经常处在“本体”的压制或遮蔽之中。也就是说,在哲学史上,人之为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常常不是内求于人“本身”,而是外求于“他物”,这样就造成了西方传统哲学中人受外物统治的“他治的本体论”哲学。[15]而这一本体论哲学,实际上也就是人的本性以异化形式存在、发展的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是以寻求万物的“始基”或“本原”的方式,开始哲学本体论的探索的。当时,虽然也有哲人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等彰显人性的口号,但这只是当时人从原始神话的自然神论中自我觉醒的一种萌芽状态的表达,人并不能真正自己主宰自己,所以人根本上仍受治于外在的“本体”(始基或本原)。而到了中世纪,这一作为“始基”或“本原”的“本体”,又演化成了具有人的形象和人格精神的全能的“上帝”,上帝代表一切又统治一切,成了具有主宰和支配地位的最高的本体,而这一“上帝本体论”,实质上也就是人的自为本性的异化的极端表达。经过文艺复兴,人性又重新觉醒。发展到近代,人性得到了高扬,上帝走向了自然化、理性化、人本化,人们是“先理性后信仰,先自我后上帝”,人的理性开始取代上帝,成为最高的本体,而这种“理性本体论”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中达到了顶峰。对此,高清海教授将之称为“本体论的高峰和绝境”。[16]当然,这一顶峰也为本体论哲学最终走向瓦解,创造了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宣布“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并强调黑格尔“(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界的道路”。[17]由此看来,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整个西方传统哲学,是以“本体论”为核心的理论,但其实质则是人之为人的超越本性的异化表达,不同的本体论表达的其实是人不同的生存本性。
人是一种从不满足于既有存在,总在追求未来理想存在的一种存在,这通常被称作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在这一意义上,有学者认为高清海教授的“类哲学”实质上就是在当代哲学语境下自觉建构而成的一种“人的形而上学”。[18])。抛开可见的现存世界,去追求一个不可见的本体世界,这是只有人才会具有的特性。本体论就是以探寻对象之外和之上的本真存在这种方式,来表达人的形上追求的。所以哲学本体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说明人的存在的性质和规定。历史上不同的本体论哲学家,实际都是按照对人的理解去确立他们的本体观点的。而哲学史上关于本体不同观点的争论,实质上也只是关于人的不同观点的分歧。因此,哲学本体论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以本体形式表达人的本性和观点的一种理论。而这一理论形式作为人的超越本性的理论表达,虽然是以异化的形式,却对促进人的自觉、升华人性意识、充任人的精神支柱、推动历史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影响。
但是,在高清海教授看来,本体论作为哲学史上一种表达人的本性和观点的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形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本体论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但表现在它在很长一段时期占据了哲学的核心地位,还表现在它对哲学思维所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上面。本体论本来是人们用以观察和把握世界人生的理论方式,但却反过来成了支配人的哲学思维方式。本体论以本体的形式去表现人,以本体世界的形式去表现人的现实世界,结果却把人变成了非人,把现实世界变成了抽象世界,人被融化于本体之中,人不能主宰自己,而是受治于异于人的外在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本体论哲学本来是从人出发、要贯彻人的观点,结果却敌视人、失落了人;本来想深入现实世界、把握它的底蕴,结果却走进了彼岸世界的原因。对此,国内持相同观点的学者也认为:“本体论最大的弊害在于它对人自身的忽略和漠视。本体论本来为人所固有,表达了人超越现实的深邃和觉醒。但是,它在形上的沉思中完全抛开了人,不是从人的本质和人的视野去看世界,探求世界之为人存在的本性,而是把世界视为与人无涉的纯粹自在的彼岸,在人之外设想出某种先在的本体,由它来外化人、规定人、人成了本体的玩偶,人及其主体性彻底失落了。”[19]所以说,哲学本体论的问题主要并不在于“本体”本身的悬设、虚构性质,而在于这种理论失落了人、瓦解了人的现实世界,这才是“最根本的”。[20]因此,本体论哲学的主要出路并不在于转换本体论的历史形态,而在于彻底转变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这正是马克思的哲学所完成的历史使命。
三、“本体思维方式”的终结与“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确立: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实质的理解,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探讨和争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也是高清海教授一直关注的根本和核心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等。而即便同是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又有“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和“实践生存论”等不同说法。不管学者们的观点如何、分歧多大,这些理解和解释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当代、拓展其理论视野、发挥其理论价值,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在高清海教授看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这些不同理解,更多的是从区别于传统哲学的“哲学形态转换”的视野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转换了哲学的“历史形态”,而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根本实质——“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而高清海教授与“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的理解不同,他强调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而不是某种新的世界本质和本原的发现”,“寻求世界终极本质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至马克思已经终结”了。[21]因此,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实质的理解,问题不在于用什么“名称”来“称谓”它,而在于抓住思维方式变革这一“阿基米德点”,从“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反本体论的哲学革命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22]
高清海教授认为,西方传统哲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是以本体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史实质上也就是本体论的演变史,而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本体形态的历史转换,而在于本体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和一脉相承。也就是说,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虽然其本体论在不同时期其具体内容不同,但其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却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引人缅怀过去的思维方式,注重先定的思维方式,走向空幻理想的思维方式,从抽象原则出发的思维方式,消解对立和瓦解矛盾的思维方式,到对象后面去的思维方式,追寻彼岸世界的思维方式,远离现实存在的思维方式,否弃真实生活的思维方式”。[23]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预成性的“实体思维方式”。对此,高清海教授把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实质归结为“一个实体一统天下”。[24]
正是在此基础上,高清海教授认识到作为创新时代的哲学理论,马克思的哲学必须彻底否定和突破传统本体论哲学,特别是作为传统哲学“灵魂”的那个“本体论思维方式”,从而根本改变传统哲学“敌视人”的性质和方式,把人的生存、解放问题提到哲学的核心地位。对这一点,国内亦有学者认同:“从批判和超越近代哲学思维方式说,从建立一种撇开对关于绝对的物质或精神体系的追求,而以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发挥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的要求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说,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性。二者以不同形态和不同彻底性体现了现代哲学思维方式。”[25]但马克思的哲学与西方其他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实践观点的基础去理解和确立人的哲学地位和否定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26]——“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人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即人的对象世界,把自己创造为人即人的自我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是一个自觉的创造价值的目的性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既体现着自然物质的本原性作用,又体现着人及其精神的能动创造作用。实践是理解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否定性统一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把实践作为理解一切哲学问题、解决各种哲学纷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意味着突破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一种崭新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不是单纯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也不是单纯从脱离自然的人出发,既不是单纯以本原存在为依据,也不是单纯以超越形态为依据,而是从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现实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以本原存在和超越形态在现实活动中的统一关系为依据,去观察各种事物、理解现实世界、回答两重化矛盾的思维方式”。[27]因此,实践观点既超越了抽象的自然观,又超越了抽象的人本观点,是一种真正人的观点和人的思维方式。
高清海教授认为,哲学的秘密在于人,而人的秘密在于实践。实践既是造成世界两重化矛盾性质的根源,又是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它们统一性的基础。只有抓住了实践,才能抓住人与世界否定性统一的总根源。从这一意义上说,当前流行于西方的许多哲学学派,尽管他们对传统本体论哲学展开了批判与抨击,但不能自觉地把理论奠立于实践基础上,结果仍然只能落入以一种片面性去否定另一种片面性,要彻底克服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说到底也就是人的理解方式,“它是从人的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本质出发,在对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上应予贯注的人的观点和态度”。[28]运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就意味着人作为人已经开始进入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历史阶段,世界对人的“本体关系”已转化为以人为主导的“价值关系”。[29]它不仅仅提高人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找到了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把人加以具体化的现实基础和解放道路。如果在这一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内涵,可以称之为“自治的本体论”。[30]可以说,这一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马克思的哲学优于其他各派哲学的根本所在,也是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从哲学史上看,马克思不同于他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仅仅去否定传统哲学某些方面的特征,改变“本体论哲学”的某种理论形态,而是从传统哲学的思想要害入手,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基本思想原则和主导思维方式。对此,高清海教授强调指出,“马克思解决的不是哲学中的某种具体观点和理论形态问题,而是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问题”;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意义主要是在“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而不在于“本体形态”的转变。[31]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我们决不能再以传统哲学的尺度去衡量,更不能从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它的实质。马克思从来没有称呼自己的哲学为“本体论”,甚至在他论述自己哲学观点的著作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本体论这个词,他只在讲到以往的哲学理论时才使用这个术语,而那都是在批判的意义上谈及的。这就表明,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中,关注的已不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或建构世界的绝对原则,而是人类的命运、前途及其历史发展问题。如何把人的关系、人的世界归还于人,以促进人类的不断解放,这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曾强调:“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32])。
但是,高清海教授也指出,否定了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思维方式”,并不等于否定对“本体”问题的理论研究,这是有区别的两个问题。马克思否定的是传统的以“绝对化”为基本特征的本体思维方式,并没有简单地抛弃本体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指出:马克思的本体论既是从“思维方式”上与传统本体论的“断裂”,又在从“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求索中开辟了本体论的现代道路。[33])。而且在高清海教授看来,否定了绝对化的本体思维方式,正好是对“本体论”的“解放”。[34]去掉了本体“绝对性”、“先验性”、“还原性”的外衣,本体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以往那种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和意义,而是有了确定的范围和限度(这一点也得到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共识。[35])。这样,本体论在当代哲学中已失去了其“终极本原”的意义,而只能在特定领域、特定关系中具有相对意义。所以有学者认为,“当代本体论”应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是“关于绝对的相对真理”。[36]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与其“革命的和批判的”辩证法相统一的。传统哲学的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依附于其本体论的(阿多尔诺就认为本体论体系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源泉”。[37]),从而把自发的本体论批判变成了非批判的本体论信仰;与之相反,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却是依附于其辩证法的(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38]),因而在哲学史上真正自觉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完成了本体论的现代革命。
[1] 孙利天:《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5期。
[2] 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学术月刊》2002年9期。
[3] 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页。
[4] 代表性的有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一种理解》,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 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150页。
[6] 高清海:《哲学回归现实世界之路—-评哲学本体思维方式的兴衰》,《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
[7] 高清海:《重新理解西方的哲学历史》,《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第3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8] 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2期。
[9] 高清海:《哲学回归现实世界之路—-评哲学本体思维方式的兴衰》,《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
[10] 何中华:《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学习与探索》2004年1期。
[11] 高清海:《哲学的奥秘》,《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12] 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13] 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第3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15] 白刚:《自治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真实内涵》,《人文杂志》2005年2期。
[16] 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
[18] 贺来:《用哲学追求和创造希望——纪念高清海先生逝世一周年》,《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5期。
[19] 张奎良:《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现代哲学》2002年2期。
[20] 高清海:《哲学回归现实世界之路—-评哲学本体思维方式的兴衰》,《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143页。
[21] 孙利天:《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5期。
[22] 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期。
[23] 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24] 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25] 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3页。
[27] 高清海:《再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本质》,《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28] 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29] 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30] 白刚:《自治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真实内涵》,《人文杂志》2005年2期。
[31] 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2期。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33] 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学术月刊》2002年9期。
[34] 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2期。
[35] 参见贺来《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5期;孙麾:《本体论的限度与改变世界的哲学》,《哲学研究》2003年7期。
[36] 孙利天:《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37] 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38] 参见孙正聿:《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哲学研究》199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