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海教授

纪念文章

胡海波:“思想自我”的追寻 ——恩师高清海先生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哲学思想创新
作者:胡海波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2-01 丨 阅读次数:

公元2014年10月14日,这个日子是恩师高清海先生与我们永别十周年的特殊时刻。此前的许多天里,我经常想起自己追随恩师的那些难忘往事:1985年第一次聆听先生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术报告;1988年李树申、张维久两位先生引荐我拜师于先生;1992年起师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此后每周四下午先生指导的研究讨论课,以及伴随先生同行东至苏杭、上海,西达兰州、敦煌,南抵广州、深圳的游学之旅;还有2002至2004年先生病重的最后时光……

先生是我的再造恩师,改变了我的人生境界与境遇,先生“即凡而圣”的人格魅力与“传而习之”的学术精神对我的人生旨趣与学术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一直砥砺与鞭策着我。在 先生十周年的祭日临近的这些天,我一直想写出自己对恩师的思念与追忆。我曾构思过这样的题目与内容:回忆先生指导的研究讨论课;伴随先生的敦煌之旅;恩师高清海先生的最后时光;从师12年记……我觉得这些题目都非常值得去写,但我又有些犹豫,一直无法真正动笔,因为我感到每一个题目可能都会表达我师从先生的独特体会与情感,但又很难表达出我对先生哲学思想及其创新精神的全面体会与理解。这些想法时而令我激动不已,时而又使我难以提笔。

看来确实是这样,自己越是在意的东西就越是难下决心的。这几天我偶然翻看了2012年我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经典教科书系列”再版恩师高清海先生25年前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而写的一个书评,题目是“‘思想自我’的追寻”。这篇书评一直没有公开发表,今天看来仍然是我对先生哲学思想及其创新的历史进程与思想逻辑的一种认识,对于追忆恩师的教诲与影响是有意义的。于是我想把这篇作品拿出来,作为我纪念恩师高清海先生辞世十周年的文章,同时也就教于同门师友。至于我想写的那些题目,容当日后从容时再去写吧。

下面的内容就是我两年前写的那篇书评“‘思想自我’的追寻”,我愿以此文与同门师友共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将恩师高清海先生25年前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收入“经典教科书系列”予以再版。此举在先生辞世8年的时候,不仅是对先生影响时代精神变革与中国哲学改革的思想创新的纪念,也触动我们重温先生在此书中如何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神与思想立场,进而追寻此后18年先生由此书所引发的思想超越与哲学创新。就此而言,我们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理论内涵与思想意境,应该从高清海先生一生的哲学思考与理论探索中去把握;进而,我们要真切领会高清海先生哲学思想的整体,特别是晚年所达到的思想高峰,还应该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思想意境去追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的内容与形式,因为旧的教科书体系已不适于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一些学者已在尝试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工作,试图突破教科书旧有的框架,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应当具有的丰富内容的原理体系。然而,这并非易事,当时人们往往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原有内容的体系框架之内进行“积木式”的排列组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陷于思想的瓶颈。

在这种情境之下,高清海先生组织与带领吉林大学哲学系的学术团队,开始了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思想探索。从1980年至1986年,经过不懈追求撰写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并于1985年至1986年分上、下册出版。关于此书的撰写过程,高清海先生在当时的出版“序言”中写到:

“1980年冬,我参加了教育部在昆明召开的哲学原理书稿讨论会。在这此会上,教育部有关领导让我主持编写一部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所改革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历时五年,这本书才得以和读者见面。”

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改革与创新,集中体现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与思想特质,并在哲学思想史的基础上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及其实践历史性发展的观点。对此,高清海先生在此书的“后记”中写到:

“哲学体系的改革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的认识和理解。”“改革旧的体系和内容,最关键的是如何贯彻列宁在总结马克思的思想时提出的逻辑、认识论和辩证法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即通常所说的‘三者一致’的原则。只有认真地、彻底地贯彻这一原则,才能突出人作为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以及贯彻于人的全部活动中的主客观矛盾,才能真正做到把一切哲学问题都放到实践基础上去加以理解,从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高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而贯彻这一点,据我们研究中体会,却又是最为困难的问题。”

高清海先生的这一认识促使他把本书命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他看来,这本书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上所说的基础理论,并未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思想理论内容。他在此书上册出版后曾撰文写出如下的认识:

“我并不认为我们所构想的体系就是最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和内容的体系。在我看来,教科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只要在这个体系中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它的结构基本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就是有价值的。”

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思考与认识,不仅冲破了当年哲学改革的瓶颈,影响了此书出版时一代中青年学者思想成长的哲学启蒙,也为他自己深入研究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精神,进行思想探索与哲学创新预设了广阔的思想空间,展开了此后十八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思想历程。

一个哲学家总是拥有属于自己的标志性的思想成果,然而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把哲学思想的自我超越与自己的生命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者。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思想历程表明他具有一个真正哲学家的思想气质,是真正把生命的哲学与哲学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思想者。教授和研究哲学,对于他来说,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和应当承担的工作,而是他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活精神,甚至可以说就是他的生命本身。他不断地追问和思考哲学的本质,理解哲学的思想活动,其实就是以哲学的方式对人的生命和命运的深刻觉解。

高清海先生半个世纪研究哲学的思想历程,涉及许多重大的哲学理论问题,撰写和发表了几百万字的哲学论著。我们对他学习、教授、研究哲学的生命历程与思想足迹应有以下三重追思。

其一,从研究哲学的理论领域和思想活动来理解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思想。从20 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 年代中期的他的哲学致思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究;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末这十年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以及真正洞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精神实质,成为他哲学思考与研究的焦点;90 年代初,高清海先生提出“哲学的奥秘在于人”的著名命题,着力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观点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从90 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类哲学”的概念,深入思考哲学的当代精神与当代中国的理论形态问题;伴随着人类进人21 世纪的历史钟声,他的哲学思绪转人对人类的生命本性与具体人性论的思考,倡导研究和挖掘中华民族哲学传统的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他仍顽强思考、笔耕不辍,呼吁走向未来的中华民族应有属于自己的哲学理论。

其二,高清海先生是具有自觉的民族精神和人类意识的思想者,以哲学的方式关注与研究当代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他终极的哲学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了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其人类性价值”、“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等重要问题。在这些研究及其思想中,他通过哲学思想的理论方式,思考着中国人的命运与人类的未来,从当代中国以及世界的社会历史逻辑上,关注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他的哲学思想已经超出哲学本身,深入到人的命运与人类的未来性问题之中。 “人与哲学”的问题是高清海先生晚年常论常新的哲学问题。高清海先生常说:“人的生命是人自己的作品,人以自己的生命活动生成和完善自己的人性。动物没有成为动物的问题,唯有人才有成为人的问题。”在他看来,哲学之于人来说,是人真正成为人的思想理论和自觉意识。哲学的研究应该思考何种问题,并不是哲学本身的需要,而是人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的需要。人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的生命遇到何种问题,人就需要怎样的哲学思想。据此,他深入思考与论述了哲学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内在性关系,认为哲学思想史其实就是人性生成与完善的人类生命史。

其三,高清海先生通过人与哲学的理论,形成与展开了自己独具个性与内容丰富的哲学逻辑和思想历程。从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中期,他处于学习和研究哲学的生命阶段,把握哲学的思想方式和理论形态,是这一阶段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末,他主要从事着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寻求哲学之真义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他获得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资源,更重要的是把握人类生命与命运的思想精神与思维方式。此后的整个90年代,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深刻地理解中国人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命运与未来。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关于人性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是他当时理解人的生命本质不断生成的思想理念,也是论述“人与哲学”问题的基本思路。这一时期,是高清海先生的哲学与他自己的生命互相融合、充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高清海先生生命的最后五年中,言说最多的话语与集中论述的问题,主要是对哲学的生命本性和人类生命本性的哲学性理解。从他关于哲学本身以及人类生命多重性矛盾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哲学的生命与人的生命已经不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问题,而是不应该彼此分开的一个问题了。

他在病重之后多次讲到这样的思想:

“哲学不是科学,是人对自身生命的思考与观点。因此,哲学没有普遍的思想标准和绝对的理论形态。哲学总是处于具体生活境遇中的人们对自身生命问题的思想,哲学是有个性的人类文化。中国人要思考和理解自己的生命问题,不应该跟在西方哲学的后面,更不应该把西方哲学当作自己的哲学来思考自己的问题,只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才能思考民族性和人类性的生命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走向未来的中国人迫切需要自己的哲学理论。如果当代中国人长期没有自己的哲学理论,就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以及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在中国当前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

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思想创新超越了他和我们之间生命的时空界限,使我们和他同处于一个无尽的思想创新之中,延续到永远。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