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海教授

纪念文章

崔秋锁: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精神
作者:崔秋锁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2-01 丨 阅读次数:

高清海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这十年期间,作为学生虽然不能像以往那样随时走近先生身边,请教哲学问题,聆听人生教诲,但先生的思想、理论、观念和人格却始终伴随在我们身边,深藏在我们心间,萦绕在我们头脑,蕴涵在我们的教学和研究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深入,笔者愈来愈感觉到: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思想之深邃、哲学理论之博大、哲学观念之创新、哲学人格之高尚;先生之所以能提出和创建那些深邃的哲学思想、博大的哲学理论、创新的哲学观念和高尚的哲学人格,归根到底得益于他具有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所具有的那种哲学追求与生命精神相统一的哲学精神。因此,对于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来说,特别是对那些仰慕高清海之哲学思想、哲学理论、哲学观念和哲学人格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其思想、理论、观念和人格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但领悟和发扬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精神似乎更为根本、更加重要,也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

“治学为人其道一也”,是高清海教授最喜欢的人生格言,也是高先生为人和治学的座右铭,自然也成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其哲学精神的指导原则。为此,在思考方式上,本文试图立足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生命精神来理解和领悟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精神,进而透过其哲学精神而领悟和把握哲学研究所应有的生命精神;而就其目的和宗旨而言,其实质是要从人之为人的生命精神来理解和把握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精神,而通过挖掘和彰显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精神,则进一步深刻体悟和不断弘扬其人之为人的生命精神。笔者将以此作为学生对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深切缅怀和深情纪念。

一、破除教条的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研究(泛指一般研究活动)需要开拓创新精神。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探讨,或是哲学和人文学科探究,概莫能外。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任何研究都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开拓性事业,是需要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拿出新方法、作出新成果的创造性活动,而且是因为人们的研究和认识过程常常会受到既有成果和各种教条的影响和束缚,甚至会由于精神本身的惰性而对某些权威和成见共识产生盲从和迷信。在此情况下,没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敢破除对已有理论、成见共识和权威教条的盲从和迷信,任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都将一事无成,至少不会有重要发现和重大成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条件和特殊背景,孕育和激发了高清海教授的开拓创新精神。由于苏联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响,加之20世纪50年代之后我国逐渐形成的左的思潮,将苏联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思想倾向。以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蓝本的“传统教科书哲学”,几乎成为不可怀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准经典版本。它束缚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探讨,也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甚至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和精神桎梏。不解除这种束缚和障碍并打破此种桎梏和枷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难以发展。

高清海教授较早地意识到这一点。他想常人不曾思考的问题,反思一般人不愿思、不敢想的思想理论,在人们认为无可怀疑的原理中发现了新疑问,在大家习以为常的领域之外发现了新天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和刘丹岩教授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哲学体系提出了质疑和不同看法。改革开放之后,高清海教授及其所领导的学术团队率先对传统教科书哲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他不仅批判了传统教科书哲学的本体论化倾向,提出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从思维方式维度深刻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实质,而且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哲学观念变革,先后在哲学观、人性观、生命观、真理观、价值观、规律观、社会观、发展观、哲学史观等一些列领域和问题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原创观点,最终提出了“类生命”和“类哲学”的创新哲学思想。所有这一切,都源于高清海先生的开拓创新精神。缺少这种精神,既无法破除对教条的迷信,也不能提出新问题和新观点,更难以开拓新领域、创造新思想。

二、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精神

开拓创新并不意味着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科学研究既是一项开拓性的创造事业,也是一种面向事情本身的求真求是活动。理论研究要发现事物本身的内在本性和客观规律,实践研究要揭示实践目的的合理性及其实现的正确途径与方法,哲学研究则要在人和世界、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价值与事实等矛盾关系中为人们提供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这一切,都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精神。当然,所谓“科学求真”,既包括客体实然之真,也包括主体应然之真,更包括人与世界之间实然与应然有机统一之真。因此,任何科学研究,都不仅需要开拓创新精神,也需要科学求真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求真是开拓创新的目的和基础,开拓创新则是为了更好地科学求真。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精神,既不能作出理论上的科学发现,也不能提出合理的实践目的及其实现路径,同样不能有哲学上的合理思维与正确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是一种“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的变革创新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2]的科学求真理论。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却常常存在既不变革创新也不科学求真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等不良风气。一些人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无视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总是试图用某些旧理论去裁剪现实、束缚实践;另一些人则自以为是、唯我独马,把自己所理解的并不怎么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强加于马克思,并利用手中的权力排斥不同意见,强制人们去接受其观点和主张。其结果,不但阻碍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败坏了马克思主义声誉,堵塞了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

对于这些不良风气,高清海先生深恶痛绝。他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最讲实事求是的理论”,强调“我们在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必须提倡求实精神”,[3]而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哲学研究中始终坚持一种实事求是态度和科学求实真精神。他之所以质疑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是因为他认为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逻辑;他之所以要改革传统哲学教科书,在他看来是因为该教科书哲学未能体现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其理论实质;他之所以主张对哲学观、人性观、真理观、价值观、社会观、发展观等问题进行观念变革,乃是因为只有进行这种变革才能建立起与现代人、现时代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维、思想和观念。为使科学求真精神能在哲学研究中坚持贯彻下去,高清海先生还提出并倡导一种“笨想”方法,亦即抛开一切成见束缚,直接面向问题本身,按照事情的本然逻辑来理解和对待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事情本身的发现和结论。可以说,“笨想”的方法,实际也就是独立思考的方法,直面事情本身的方法,其实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精神在思考方法上的体现和运用。

三、不惧风险的勇于探索精神

无论是开拓创新,还是科学求真,对于研究者而言,都将面临一定风险。这种风险,既可能来自研究问题和探索领域的艰难性和未知性而使研究本身走向失败、无功而返,也可能来自所提观点和所作结论与传统观念、权威意见、意识形态、当权者主张相佐或相反而遭到非议、打击和批判,甚至是丢掉饭碗、失去自由或无法生存。这一点,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绝非个别特例,往往经常发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是如此。人们不会忘记:苏格拉底因宣传新哲学和新伦理被以亵渎神明和毒害青年的罪名而判处死刑;欧洲中世纪宗教裁判所对异教徒进行过无情审判和严厉惩罚;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著作屡遭查禁,其著作要在国外出版,他们本人随时都可能进巴士底狱;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等青年黑格尔派因揭露和批判宗教神学而被解除大学教职;马克思则因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现实而遭执政当局通缉或被驱逐。

然而,正因为存在各种风险,科学研究才需要不惧风险的勇于探索精神。这对于一切科学研究来说都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否则,科学、人文、哲学及其思想和理论都难以发展和进步。事实上,科学、人文和哲学的发展无不依赖于科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勇于探索精神,真正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无一不是不惧风险和勇于探索的光辉典范,而科学研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惧风险和勇于探索的艰难事业。这一点,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根源于它自身的价值属性和阶级立场,而马克思则为我们树立了不惧一切风险的光辉榜样。他曾发誓:“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4]这是何等的勇敢无畏精神!科学研究正需要这种精神。

高清海教授从未想过与当权者或意识形态故意作对,也从没有为出名而有意去冒犯权威的念头和想法,甚至有时自己观点遭到别人反对和误解,他也不急于甚至根本不想去反驳和争辩。但是,他清醒地意识到从事哲学研究本身不可能没有风险,特别是当他面对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而力求开拓创新之时,他不能不意识到其中所蕴涵的各种风险。然而,为了国家民族事业和推进哲学发展,他又从不惧风险和犹豫不决,而是义无反顾地面向事情本身,坚持求实、求是和求真。例如,在举国学习苏联时,他却对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提出了质疑;当哲学界大多数人对传统教科书哲学深信不疑,并力求完善这种哲学体系时,他却与大多数人“唱起了反调”,力主彻底改革教科书哲学;在人们把哲学党性视为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时,他勇敢地提出“超越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之惊人观点,令一些人想也不敢想,更不可能去做,甚至在一些人批判其为“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后,他也不改其初衷;而当许多人在意识形态庇护下极力维护传统教科书哲学时,他却着眼现代人、现代社会和现代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类生命”和“类哲学”的创新哲学思想……所有这些思想和作为,无不体现高清海教授在哲学研究中不惧风险的勇于探索精神。

四、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精神

科学研究是一项追求真理的事业。然而,真理并不自荐于人,它深深隐藏于形形色色、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事物表象及其结构关系之中。因此,献身这一事业的人,需要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的锲而不舍精神。科学史上许多大科学家和大发明家,常常都是为求真理而锲而不舍的典范。达尔文为解开生物进化之谜,不仅随贝格尔号舰花了五年时间进行科学考察,而且用了20余年时光求索生物进化规律,最终创建了生物进化论;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据说试验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爱因斯坦为弄清时空与运动关系之谜等问题,默默无闻、锲而不舍,宁愿在专利局里打杂也不愿意放弃其物理学追求,结果是相对论创立;居里夫人为寻找新的放射性元素,孜孜以求、不辞辛苦,付出了常人难以置信的艰苦劳作,而钋和镭的发现则是对其执着追求的最好回报。由此可见,没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的锲而不舍精神,真理难以显现,也无法为人所掌握。难怪马克思早就提醒那些准备追求真理的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5]

对于哲学研究而言,所谓真理的追求,不仅意味着“求真”和“求是”,而且意味着“向善”和“尚美”,甚至意味着“追求崇高”和“仰慕神圣”。这意味着,它既要克服客体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达到对存在事实的正确认知,又要在此基础上能动创造和合理建构人的理想生活和应然价值,实质是要正确处理客体与主体、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进而言之,它不仅要认知事实、追求价值,合理解决人与世界之间的复杂矛盾,而且要不断开拓创新、转变传统观念、克服主观偏见、排除人为干扰。因此,哲学研究面临着较一般科学研究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思想困难和理论任务,因而也更需要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的锲而不舍精神。否则,不下苦功、心存侥幸、畏难退缩、浅尝辄止,是不会有收获的。

高清海先生以其自身作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光辉榜样。他以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反对教条、主张变革而著称于国内外学界。他主张改革教科书哲学体系,转变传统哲学观念,转换唯物和唯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在一些人看来,几乎是等于背离或修正马克思主义,甚至曾被强加于“分家论”、“自由化”、“离经叛道”等各种某须有罪名。其实,高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有无可怀疑的坚定信念。他之所以要质疑并改革传统教科书哲学体系,反对本体论化的哲学倾向,变革陈旧的哲学观念,乃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体系、倾向和观念并未真正反映和表达马克思哲学变革及其理论实质,而他对此的研究和著述只不过是为了恢复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从而寻求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和展现民族思想自我的哲学理念。为此,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孜孜以求。为了搞好教学和研究,他花了几年时间“系统地阅读马列哲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和西方古典的哲学代表作,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并都写了系统的笔记”。[6]为了探讨某一问题,写好一篇论文,他甚至查阅了图书馆有关这一领域的几乎所有图书文献资料。即使在文革动乱的特殊岁月,他也从不放弃哲学思考和理论研究。记得先生曾讲过,正是在文革中不让他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只能讲授西方哲学后,他系统钻研了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和思想,从而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史基础。在所有这些研究和探讨中,所蕴涵的正是高清海先生执着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精神。

五、人之为人的人道求索精神

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观念变革,愈来愈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并不存在所有哲学家都普遍认同的普世哲学观念,也没有古今中外哲学都普遍适用的普适哲学定义。哲学本身始终处在不断变化、历史生成和创新发展之中。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常常有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同时代的不同哲学家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和看法也往往各不相同。任何一种哲学理念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和永恒价值,哲学之为哲学的特点和品格正在于其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往往有不同的哲学观。不同时代的人只能立足和面对自己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殊问题,对自己所需要的哲学理念作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和理论建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没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学问的特殊主题、学科特点和独特本性。从现代哲学观来看,哲学之为哲学,并非因为古今中外的各种哲学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而在于它们都试图以某种人的存在方式对人本身及其与世界关系等问题作出某种人之为人的思考和领悟。人本身及其与世界关系,包括人的存在、本质、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是哲学的永恒主题;人的生存方式决定和制约着哲学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之为人”亦即“人成为人”则是哲学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宗旨。用高先生的话来说:“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面对的虽是外部世界,表达的却是对人自己的观点。……这不只是说,人总是从人出发去看待世界,为了人的目的而去研究世界;而主要是说,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实质上不过是对人自己的认识,它是通过世界以理解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7]因此,“哲学,实际就是人以世界为中介的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理论活动、理论表达。”[8]这意味着:哲学适应人的生成和发展需要而产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哲学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根源于人本身及其生存方式,并表达人之为人的目的需求和价值理想;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的思想理论;而在功能上它则为人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人生境界、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这样一种哲学观,不仅表达了高清海教授对哲学的基本理解和根本看法,而且蕴涵并彰显了高先生追求人之为人的人道求索精神。先生在回顾自己走过的哲学历程时曾谈到,他“从‘本体论’接受哲学,经历了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理解哲学的发展阶段,最后才扑捉到现实和具体的‘人’,由此确立了‘类哲学’的观念”。[9]这里所表达的不仅是高清海教授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而且是高先生哲学追求及其价值理念和做人境界的一种理论表达。他主张“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其目的是要把哲学变成人之为人的一种思想理论,亦即“做这门学问的人,必得首先教化自己,不断使自己崇高起来,成为具有伟大精神人格的人”[10];他强调价值“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也就是人的自身本质”[11],实质是表达了其自身“要使人成为人”的价值理念及其终极关怀;他倡导“为人之道”和“人格境界”,不仅是为了提高哲学研究的水平和层次,根本目的还在于提高人的人格层次和做人境界。所有这些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哲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通过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懂得“为人之道”,塑造“高尚人格”,提升“做人境界”,去过“人的生活”。这正是高清海先生人之为人的人道求索精神的集中体现。

六、物我统一的天人合一精神

人来自于自然界,又不可能脱离自然界;人要进行生产,一定要有生产对象;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与物打交道;人处在世界之中,必然要面对外部世界。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对象、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古今中外哲学长期思考和不断研究的重大课题。然而,不同哲学对此问题却有截然不同的解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既有“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主张,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使得哲学家们陷入思存分离、心物对立的二元对峙思维中难以自拔;现代西方哲学试图改变这种思维困境,但由于无法改变“抽象的人”之思维定式,他们最多也只能以某种意志、生命、此在、主观性去统一和解释世界。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而其关键则在于确立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立足实践观点,马克思不仅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取代了传统哲学之“抽象的人及其观念活动”,而且以这种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为前提和基础,彻底改变了传统哲学的人性观、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之生命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对象化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劳动的对象原本并非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存在,它本身就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亦即“人的本质的对象化”;[12]“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3]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但历史并非和自然彼此对立,它是“人和自然的统一”,是“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14]而现实世界是工业实践的产物,是历史活动的结果,但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15]这些论述表明,正是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才获得了现代的、现实的、合理的理解和解释。

然而,传统教科书哲学却未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和表达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其理论实质。它不仅忽视了马克思“现实的人”之观点、“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而且将马克思哲学思想置于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框架中来理解和解释,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降格为一种旧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正是针对传统教科书哲学的这种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高清海先生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点,同时又以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否定统一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类哲学”及其“类生命”和“类本性”的重要哲学思想。在先生看来:哲学在本质上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而能够代表人和社会发展未来方向的哲学,其实就是以“类”为核心内容和根本性质的“类哲学”,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正在于为这种类哲学奠定了基础;“类哲学”不同于“种哲学”的实质,在于它改变了形式逻辑的物种化思维方式,以“否定性统一”的观点和思维去理解和看待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而人的生命实际是自然生命和自为生命相统一的“类生命”,人的本性则是自在本性和自为本性否定统一的“类本性”。对“类哲学”及其“类生命”和“类本性”追求,既是高清海先生哲学追求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否定性统一的天人合一精神的集中体现。

七、永不满足的自我超越精神

“类哲学”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否定性统一,其实质是把矛盾双方的统一建立在人的否定性和超越性基础之上。人来自于自然界,又要超越自然;人依赖于他人,又在不断超越他人;人在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身。人的这种既依赖又否定、既肯定又超越的特点,根源于人的“类生命”和“类本性”。人有一个“自然生命”,但又不满足于此,又要追求另一种“超生命”的东西,生命与超生命的否定统一就是人的“类生命”。同样,人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自在生命本性”,但人又不愿意忍受自然生命法则的约束和支配,总想追求一种自由创造的理想生存状态,这就是人的“自为生命本性”,“类本性”其实就是人的自在生命本性和自为生命本性的否定统一。

人的类生命和类本性表现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就是人对生活和现实的不断否定和不断超越。劳动实践把人从动物界提升了出来,使人成为一种变革世界的实践存在。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同时也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生存方式。人生活在现实中,享受着现实生活,但又不满足于现实,总是要追求更理想的生活。即使理想的生活已经变成生活的现实,人也不会就此停步。因为理想固然是美好的,但理想一旦变成现实,它也就不再是理想。现实生活的局限会逐渐暴露,并成为推动人不断去追求理想生活的现实动力。实践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和类生活,超越性和创造性则是人之为人的类本性和类特性。

研究工作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样式,也是人的实践本质和超越本性的一种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因此,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否定性和超越性的活动。不仅超越前人,而且超越自己。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往往是能够超越前人的基础和前提。”[16]只有超越自己,才能超越前人。

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研究充分彰显了一种永不满足的自我超越精神。这一点,我们首先从先生指导研究生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深切的感受。在此过程中,高先生总是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有“自讨苦吃的精神”,“自己为难自己的精神”,“即不断给自己制造难题、不断否定并超越自己的勇气和精神”。[17]就是说,不要满足于仅有的一点新想法、新角度和新思想,而要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追求更深的思考、更新的问题和更好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能提出真正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思想和新观点。实际上,这样一种要求和方法,不仅仅是先生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方法,更是先生自己做学问的一种理念和方式。回首先生的研究过程,留给人们的一个强烈印象就是他从不保守、从不满足、从不停滞,总是在不断追求、不断开拓、不断超越、不断创新。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对传统教科书哲学体系的反思、质疑和改革,也才有了其哲学历程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从“实践观点”到“现实的人”、从“人学”到“类哲学”的不断进展过程。

八、死而后已的生命创造精神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值得非常珍惜。这不仅是因为生命有限,而且是因为人生短暂。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看待生命、怎样面对人生、如何理解价值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每个人对待生命、人生和价值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然而,不同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却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生命意蕴、人生意境和生存意义。

人的生命千姿百态,人生境界各不相同,人生道路各有差异,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也不尽相同。从人之为人的意义上来说,人的生命意蕴、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在于创造。这一点,首先源于人和动物截然不同的生命本性和生存方式:动物的本性为其物种本质所决定,它们仅仅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现成自然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人之为人的本性为其实践本质所决定,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创造对象、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和价值。在此意义上说,动物的本性是一种物种本性,其生存方式是一种自然的、自在的、本能的生存方式;人的本性是一种超越本性,其生存方式则是一种自为的、自由的、创造的生存方式。没有自由自为的创造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也不会有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甚至连人本身和人的生活都不会生成和存在。就此而言,人的生命意蕴在于创造,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人的生存意义也在于创造。

事实上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创造,理论工作和研究事业也同样如此。对此,高清海先生具有高度的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感。谈到改革和现代化,他写到:“改革的事业是为人类开创未来的事业,……没有千百万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业是不可想象的”;[18]对学术研究,他强调:“理论工作或科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活动”;[19]而讲到哲学本性,他则提出:“哲学的本性在于发展,发展的实质也就是创新,因而创新便是哲学的生命”;[20]由此,对于哲学教育,则“不能仅仅以培养‘哲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满足,而应以培养思想型的哲学家即‘哲学思想家’为最高目标”,“要给予学生思考、研究哲学问题一个更加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更为高远的思想境界,以便为他们今后发挥思想的创造性奠定一个高起点的基础。”[21]

这里所谓创造,本质上亦即超越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在高先生看来: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是人的本性,创新实质上就是自我超越,[22]创造就要不断超越、不断否定;创造不仅是属于自我,其本身也就是在创造“自我”;真正创造性的活动都是自我的实现活动,没有自我的人,只能“鹦鹉学舌”,不会有创造。[23]人的价值、生命意蕴和生存意义全在于创造。正如先生所言:“创造,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天职,也是人的生存价值所在。人的意义在这里、价值在这里,人的幸福、人的乐趣、人的满足、乃至人的‘自我’也都在这里”。[24]因此,所谓“中国特色”,也就是“走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创新之路”;所谓“学术研究”,就是要“走出我们自己学术的创新之路”;所谓“哲学教育”,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创造性的‘头脑’”;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则“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25]只有坚持创造,才能超越自我、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揭示生命意蕴,实现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

对于创造与人的生命本性、人生价值、生存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践,高清海先生通过其教学和研究充分彰显了其生命意蕴、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他27岁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不到30岁就出版了4本专著;他是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47位博士;他先后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这些论著先后编入9卷本《高清海哲学文存》;其论著曾获国家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图书奖、国家优秀教材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和香港“孺子牛金球奖”等。在学术研究上,他先后提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确立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新变革观”;提出了“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的“新哲学观”;提出哲学发展的历史是理念思维模式的演变、更替和发展的历史的“新哲学史观”;提出了人有“双重生命存在”和“双重生命本性”的“新生命观”和“新人性观”;提出了现实世界是“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相统一的“新世界观”;提出了“重新评价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新立场”和“新观点”;提出了“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的“新真理观”;提出了价值追求的追高目的是人的自身本质的“新价值观”;提出了属人世界规律是“因果性规律”和“目的性规律”相统一的“新规律观”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类哲学”思想。此外,在学术管理上,他还曾兼任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组成员、吉林省社联副主席、吉林省哲学学会理事长等重要学术职务,为国家和吉林省哲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反思高清海先生的一生,他在哲学教学、哲学研究、学术管理等领域,老老实实、清清白白、诚诚恳恳、坦坦荡荡、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辛勤耕耘了几十年,他不断追求、科学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自我超越、勇敢无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了一系列表达时代、博大深邃、境界高远、富有个性、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哲学理论、哲学观念、哲学人格等精神财富。这些思想、理论、观念和人格将载入人类史册,进入人类思想宝库。令人遗憾的是,先生逝世时年仅74岁,但仍处在思想创造高峰。如果不是因为罪恶的癌症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他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新思维、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陆续问世。尽管如此,我们仍为先生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仅就先生留下来的思想、理论、观念和人格,就已经够世人享用不尽。正是通过这些思想、理论、观念和人格,不仅彰显了高清海先生努力探索、超越进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命创造精神,而且承载了他作为一个当代著名哲学家的生命意蕴、做人境界、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

中国人民正走在深化改革、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途上,中华民族也将在中国梦的激励下稳步实现伟大复兴。然而,这两者都离不开哲学的自我超越、观念转变、理论创新和思想创造。为此,我们所需要的正是继承和弘扬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精神。只要我们努力继承和大力弘扬这种精神,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梦就一定能如期实现,而伴随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必将是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精神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3]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6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6]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6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8页。

[7]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8]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9]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6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0页。

[10]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7页。

[11]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274、306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16]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页。

[17]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页。

[18] 《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卷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19]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385页。

[20] 《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卷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21] 《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卷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263页。

[22] 《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卷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23]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388、389页。

[24]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页。

[25] 《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卷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263页。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版权所有